报告题目:锂-空气电池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
报告人:彭章泉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19年9月16日(星期一)下午15:30
地点:材料馆A323
报告人简介:
彭章泉,长春应化所研究员。1997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0年7月和2003年12月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4月至2006年1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超快光谱电化学),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化学系博士后(自由基电化学),2007年11月至2012年4月,英国圣安德鲁大学博士后(固态电化学),2012年4月至今,长春应化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1)现场光谱/质谱电化学,(2)计算电化学,(3)锂-离子/锂-空气电池
成果和荣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国家杰青,英国牛顿学者,德国洪堡学者。
报告摘要:
锂-空气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近年来倍受关注。该电池的典型结构为:金属锂负极/锂盐有机电解液/多孔材料正极。正极中的活性物质来自空气中的氧气。目前的锂-空气电池普遍表现为循环寿命有限、能量效率低下,其能量损失主要来自氧气电极反应的过电势。深入研究锂-空气电池的反应原理有利于提升该电池体系的电化学性能。报告人利用现场谱学电化学研究方法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对锂-空气电池氧气电极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基元反应、反应位点和受限因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氧气电极反应过电势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