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材料高压下的攀登者,学子心灯旁的守护人——最美教师推荐人选邹国栋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6-16 14:25:58

    立德铸魂:以责任与担当书写师者本色

    “我们所做的每一次材料合成、每一次性能测试,都可能关系着国家未来新能源的突破、高端装备的‘筋骨’是否强健。”这是邹国栋同志常对学生们说的话。作为一名在燕山大学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和材料学教师,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不仅要探索材料科学的未知前沿,更要为国家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材料领域栋梁。他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融入日常的教学科研点滴。

    师德的最高境界是行动。在彭秋明教授的团队里,邹国栋是同事们眼中那个“泡在实验室最久”、“对学生最有耐心”的人。2022年底,秦皇岛疫情最吃紧的时刻,校园防控压力巨大。当得知需要大量志愿者时,邹国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化身“大白”,在寒风中维持秩序、分发物资,汗水浸透了衣裳,护目镜蒙上了雾气,他依然一丝不苟。“我是党员,也是老师,守护校园就是守护这些孩子们。” 这份朴素的担当,让他被学院党委授予“抗疫标兵”称号,也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无声的思政课。

    潜心育人:在探索与陪伴中点燃创新之火

    在邹国栋的《特种陶瓷工艺学》课堂上,知识从来不是冰冷的公式。一次讲解“陶瓷材料设计原理”时,他没有打开PPT,而是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密封袋,里面装着几片薄如蝉翼的样品。“同学们,这是我们实验室刚做出来的一种新型陶瓷材料,你们猜猜,它用在哪种电池上性能能提升多少?为什么?”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讨论。这薄薄的样品,是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关于高压调控轻合金、设计新型电极材料的最新成果之一。他把最前沿的科研现场“搬”进了课堂,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解决国家“双碳”战略实际问题的钥匙。他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沿的课题最能点燃青年学子的探索热情。为此,他主持校级教改项目,探索“前沿引领、项目驱动、实践锤炼、价值塑造”的“四化并举”教学模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对于材料学科,实验室就是第二课堂。邹国栋坚信,真本事是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练出来的。依托亚稳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顶级平台,他坚持全天候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张柏文同学至今记得大二时走进邹老师实验室的情景:“看着那些精密的压机、闪烁的电化学工作站,邹老师说,‘这里就是你们探索未知的战场,大胆试,失败了我们一起找原因’。” 这句话给了张柏文和团队成员莫大的勇气。他们选择了“锂氧气电池新型催化剂”这块硬骨头。无数个日夜,他们泡在实验室,合成、测试、失败、再调整。每当实验陷入僵局,情绪低落时,邹老师的身影总会出现。他俯下身,仔细查看数据,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根源,鼓励他们“科研路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正是这种并肩作战的陪伴和精准的指导,让张柏文团队的项目《锂氧气电池新型MBene基催化剂材料研究》最终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脱颖而出,荣获“最佳创意项目”,邹国栋也获评“优秀指导教师”。此类奖项全国仅有20项,我们是河北省唯一获奖项目。这份荣誉背后,是邹老师在实验室灯光下无数次的悉心指导和默默守护。

    在邹国栋“实践育人”理念的浇灌下,学生们的创新之花不断绽放:

    李娅瑄同学在邹老师指导下,成功制备新型二维硅化钌材料,探索其在镁二氧化碳电池中的应用,其毕业论文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设计。

    张恒远同学主持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新型MBene正极材料的高性能镁--二氧化碳电池》,在邹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以“优秀”等级结题。

    李顺涛等同学在邹老师带领下,反复打磨实验方案,优化材料处理工艺,最终在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材料热处理赛)中斩获华北赛区金奖。

    指导的项目《金属-空气电池二维材料催化剂研究》在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获得一等奖。

    看着学生们在实验中专注的眼神、在赛场上自信的答辩、在论文答辩时流畅的陈述,邹国栋觉得,这就是作为教师最大的欣慰。他本人也因这份育人的匠心,获得学院“匠人精术奖”。

    勇攀高峰:用科研沃土滋养创新之苗

    邹国栋的研究,始终锚定国家重大需求——如何让装备更轻更强(高压亚稳轻合金材料)?如何让能源存储更高效(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如何开拓材料新边疆(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硼化物材料)?在亚稳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里,高压装置轰鸣,电化学工作站闪烁,记录着他和团队探索的足迹。

    “我的实验室,就是最好的课堂;我们正在攻克的问题,就是最鲜活的教材。” 邹国栋始终践行着“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在《特种陶瓷工艺学》的研讨环节,他会分享自己最近审稿时看到的新颖观点或技术瓶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他特别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优秀的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硼化物材料功能化”项目中,他让本科生参与关键的材料制备步骤和基础性能测试。“让学生亲手触摸前沿,体验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这种震撼和收获远超书本。” 学生张柏文深有感触:“在邹老师实验室,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做实验、分析数据,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那段经历彻底重塑了我对专业的认知。” 正是这种深度沉浸式的科研训练,让邹国栋指导的本科生在高水平竞赛和毕业设计中屡创佳绩。

    他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如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发表了40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同行广泛认可,申请并获授权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相关成果曾获得省部级重要科研奖励,其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这些成绩,是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坚实脚印。

    实验室俯身指导探材真的场景

    胸怀家国:在更广阔的天地践行使命

    邹国栋的视野,从未局限于象牙塔内。他深知,知识的力量在于服务社会。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轻合金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多个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委/审稿人,他严谨认真地参与学术交流与评审,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秦皇岛市科协首批智库专家,他积极为地方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建言献策,贡献专业智慧。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对家乡的深情回馈。 当收到千里之外的江西省崇仁县许坊乡“乡村振兴博士顾问”聘书时,他欣然接受。“虽然材料学看似与乡村直接关联不大,但我相信科学思维、创新理念和资源对接同样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他计划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人脉,为家乡的特色产业发展、科普教育提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份跨越山水的乡情与责任,展现了一名高校教师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

    在学生心中,邹老师不仅是严师,更是温暖的依靠。他的办公室门总是敞开着,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机。张柏文同学忘不了那个深夜:“我的实验数据异常,反复排查找不到原因,急得直哭。晚上十点多给邹老师发信息,他立刻赶到实验室,陪我一起排查设备、分析流程,直到凌晨找到问题所在。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喜悦,更有老师无言的陪伴和支持。” 从深夜解答科研难题,到疏导学业压力;从悄悄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到为毕业生精心推荐深造或工作机会,邹国栋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诠释着“仁而爱人”的师者大爱。

    最美诠释:高压下的探索者与心灯的守护者

    回望来路,邹国栋同志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在材料科学的高峰上日复一日的攀登,在实验室里与学生并肩作战的无数个日夜,在学生成长路上默默无闻的守护与引领。

    他追求的,不是耀眼的头衔,而是实验记录本上每一个扎实可靠的数据点,是课堂上学生眼中闪动的求知光芒,是竞赛场上团队合作攻克难题后的击掌欢呼,是毕业时学子们带着自信走向国家建设主战场的坚定背影。

    在探索材料“高压”世界的征途中,他以匠心致初心,挑战极限;在守护青年学子创新“微光”的平凡岗位上,他以爱心润初心,点亮梦想。这“高压”与“微光”,正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材料学教师最生动的写照——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伟业中勇担重任,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倾注深情。

    在燕山大学这片创新的沃土上,邹国栋同志将继续做一名执着探索材料奥秘的科研人,更愿做一名用心守护青春梦想、点亮学子心灯的引路人,用扎实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引导一代代材料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伟业,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光热!